2024年6月6日
人民日報刊文
《從“小西湖”閱覽大民生》
聚焦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
“城市更新”、“文化傳承”的精神內涵
表達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全文如下
從“小西湖”閱覽大民生
作者:仲呈祥
在我熟知的軍旅作家中,唐棟、傅勇凡是一對舞臺藝術界知名的編劇、導演黃金搭檔。他們以創作重大革命題材和英雄模范題材作品見長。聞聽他們受南京市話劇團之邀,要完成一部以新時代南京小西湖歷史風貌街區更新改造為題材的主題創作,我既為他們并非長于此而捏把汗,又對勇于創新的他們充滿期待。
觀看南京市話劇團搬上舞臺的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從劇中的“小西湖”閱覽世情民生,我的擔心頓失,我的期待得到了滿足,我獲得了寶貴的人生啟迪和審美享受。
唐棟寫劇“選材嚴”而“開掘深”,擅長以獨特發現的巧妙視角切入,并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去審美化地呈現題材所蘊含的深刻而豐富的歷史內容、思想價值,總能實現“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相結合”。他能把如《共產黨宣言》《支部建在連上》等嚴肅的題材審美化地予以藝術呈現。
南京的“小西湖”片區更新改造工程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聚焦于此,從城保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小西湖街區更新項目總指揮于建東的視角入手,重點講述他深入具有代表性的兩戶“老大難”朱家勝、徐香美家中排憂解難的故事。他細析“保護歷史遺存”“私房租賃改建”等政策,讓出自己尚未入住的新居,實實在在地滿足兩戶“就近暫居”的需求,不著一字、盡得精髓地把“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為要”的理念化入民心,把文化的傳承、生態文明的建設、美好生活的追求入情入理地變為現實。該劇也沒有回避更新改造過程中、生活漩渦中基層干部、居民、租戶等人物之間的矛盾,將從沖突到和諧的心靈嬗變、精神升華呈現得惟妙惟肖?!赌暇┯袀€小西湖》的視點妙、故事好、人物活,值得稱道。
大多數反映城市舊區更新改造、城市建設等題材的文藝作品,往往在“拆遷”上做文章,在公與私等觀念上開掘主題。從《蝸居》到《心居》再到《安居》等電視劇,表現出藝術家們在“選材嚴、開掘深”上的突進和創新。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的可貴,在于對歷史文化傳承精神和生態文明思想的藝術詮釋。在人物形象設置上,以朱、徐兩家為敘事主要對象,給“小西湖”世代居住的平民注入了南京這座古都一種應有的“城市之魂在歷史、在文化”的厚重感。加上引發于此的情節和對話,朱家“背誦古詩”的家教,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的石榴樹和老墻,等等,都令文化傳承藝術化地落到了實處。至于從歷史舊居到改建新居的前后強烈對照,秦嫂“出租危房”的驚險,以及朱、徐兩家前因舊居而姻緣破斷,終因新居建成兩家共食“糖粥藕”“紅燒獅子頭”而姻緣再續、時來運轉的故事,都讓人強烈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和諧、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
全劇結尾,昔日雖具有歷史文化積淀但“臟、亂、差”的“小西湖”煥然一新,家家環境美麗,戶戶居室舒適,文化展館、非遺工坊、文創零售、休閑娛樂設施和場所星羅棋布,“陳涓社區衛生院”“秦嫂歡樂茶館”“朱家石榴樹景觀”錯落有致。好一派光景,好一個“小西湖”!
“湖”雖不存,“水”卻“永存在百姓心中”。這便是話劇《南京有個小西湖》在舞臺上營造出的形神兼備的深遠意境。
仲 呈 祥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現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材委專家委員、著名文藝評論家。
1946年8月出生,祖籍上海,生于成都,求學立業于北京。曾從師于著名電影美學家鐘惦棐先生和著名文學評論家朱寨先生。中國文聯赴臺灣訪問團團長、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總編輯、《中國電視》雜志主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戲劇學院、重慶大學等10所高??妥淌?,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藝術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文藝評論家。著有《“飛天”與金雞的魅力》、《當代文學散論》、《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合著)、《大學影視》等十余種。2004年出版了約30萬字的學術理論專著《藝苑問道》,其著資料翔實,注重評析,學理性和現實性強,為構建中國當代影視藝術理論和美學體系的一家之言。2008年1月出版了30萬字的文藝評論選《審美之旅》,真實地袒露著者本人文藝理論批評的實踐軌跡和在當代文壇藝苑的審美反思,以及文藝作品和文藝思潮批判的思想發現和美學發現。此外,還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民日報》、《求是》雜志、《光明日報》、《文匯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電影藝術》、《中國電視》、《當代電影》、《當代電視》、《理論與創作》等報刊發表百余篇文藝評論和美學論文。2013年11月擔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